电气石
电气石是一种硅酸岩矿物,其工艺名称为“碧玺”。电气石是多元素的天然矿物,主要成分有镁,铝,铁,硼等10多种对人体有利的微量元素。电气石最早发现于斯里兰卡,当时被视为与钻石、红宝石一样珍贵的宝石。人们注意到这种宝石在受热时会带上电荷,这种现象称为热释电效应,故得名电气石。电气石又称碧玺,碎邪金,带电的石。韩式汗蒸起源于韩国,从古老的黄泥汗蒸几经演变成今天高科技、高效能、多用途的新一代电气石汗蒸。电气石对改善人体健康、美容、减肥都有很明显效果;它是利用电气石及红外线反射原理,加温使人流汗而形成的一种高热的物理疗法。人体通过吸收电气石加热后释放的远红外线、负离子、亚离子、矿物元素等,皮肤代谢有害物质,提高肌肤弹性,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达到美容、美体和治疗一些慢性病的作用。
我国在公元644年唐太宗征西时得到了这种宝石,称“碧玺”
,并将它刻制成印章。托玛琳俗名电气石,也叫“碧玺”,是火山爆发后形成的一种天然生化陶瓷,是一种宝贵的矿物资源。托玛琳的英文名为:“Tourmaline”,意为“红玉骨绥(sui)”、“混合宝石”。这种天然硅酸盐类矿物,16世纪初就与钻石、红宝石一样受到珍视。清朝时把“托玛琳”称为“碧玺”琢刻而成的莲花,重达1056.25克(三十六两八钱),价值白银75万两。在我国的一些历史文献中也有将“托玛琳”称之为砒硒、碧霞希、碎邪金等,但多称为“碧玺”。传说碧玺的来历是在西元1703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有几个小孩玩著荷兰航海者带回的石头,并且发现这些石头除了在阳光底下出现的奇异色彩外,更惊讶这些石头有一种能吸引或排斥轻物体如灰尘或草屑的力量,因此,荷兰人把他叫做吸灰石。一直到西元1768年,瑞典著名科学家林内斯发现了碧玺还具有压电性和热电性,这就是电气石名称的由来。一直到现在,碧玺还常在科学上被用于发光强度与压力变化的测定,在二次大战当初,是唯一可以判定核爆压力的物质,现在,则被广泛运用于光学产业。在1880年,居里家族揭开了这种宝石的秘密,既:Tourmaline晶体两端都带有正、负电核,表面流动着0.06mA的微电流,因此就有了“电气石”这个学名。1986年,日本科研人员发现,电气石被粉碎的越细,所释放的能量越大。他们将粉碎的电气石晶体同化学纤维结合在一起制成的纤维,称为“梦”的纤维,并将其应用于保健领域。1989年晚期,一支由Heitor Barbosa 率领的宝石探勘团队,于巴西东北方之帕拉依巴省发现了一种具有鲜艳土耳其石蓝的碧玺。这宝石的鲜艳蓝绿色闪耀出电光石火般的霓光立刻引起了当时宝石界的轰动。而在2000年中,宝石探勘团队亦相继于莫桑比克、尼日利亚发现帕拉依巴??碧玺的新矿脉。这样的发现致使宝石界最具名望的LMHC(Laboratory Manual Harmonization Committee)于2007年,宣布这种从巴西、莫桑比克及尼日利亚开采出来含铜的碧玺,正式定名为帕拉依
巴碧玺。换句话说,依照科学鉴定观点,只要成分内含有一定之铜元素,即为帕拉依巴碧玺,并不限于巴西帕拉依巴省出产的碧玺才可称为帕拉依巴碧玺。而持产地主义观点的宝石商及收藏者,则仍视巴西帕拉依巴地区所出产之含铜锰电气石,为唯一可被称为帕拉依巴的电气石。 在中国碧玺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清代典籍《石雅》之中:“碧亚么之名,中国载籍,未详所自出。清会典图云:妃嫔顶用碧亚么。滇海虞衡志称:碧霞碧一曰碧霞玭,一曰碧洗;玉纪又做碧霞希。今世人但称碧亚,或作璧碧,然已无问其名之所由来者,惟为异域方言,则无疑耳。”而在之后的历史文献中也可找到称为“砒硒”、“碧玺”、“碧霞希”、“碎邪金”等称呼。目前,采用的是韩国21世纪的高科技技术--液态电气石。